一、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必要性
當下的中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布局的歷史交匯期。兩大格局交織發展的結果,必然帶來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和彼此認知的改變。這一變化在美國對華戰略及其涉華輿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面對這一變化,中國應當及時調整國際傳播思路,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和話語優勢。
為此需要進行國家議題及話語體系的開掘與建設(包括民間話語的建設),利用中國經驗這一豐富的語料庫(包括抗疫經驗語料庫),從人類共性、共情的角度體現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與擔當,為中國的國際傳播實踐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撐。
二、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理論基礎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無論國家的社會制度如何,經過怎樣的發展階段,從弱國轉向強國,都會伴隨不被認可到被認可的過程。這個過程思想的開掘,話語的提升,還有理論的建構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國話語體系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突破西方既有的話語框架,在世界發展的新態勢和多樣性的發展格局中,求取最大的公約數,打造基于共同價值觀的話語優勢。從宏觀上看,這個價值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在于:
第一,具有現實針對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和挑戰為宗旨的價值理念,它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和意識形態界限,著眼于國際社會和平發展、合作大局,符合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成員國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原則。
第二,具有科學的方法論支撐。作為一種價值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科學的方法論支撐,因為它強調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反對孤立靜止地看問題,突破了非此即彼,二元互斥的思維模式。它主張合作共贏、共同安全、共享發展,反對種族歧視觀念下的傲慢與偏見,冷戰視域當中的封鎖和遏制,為思考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第三,具有成功實踐的依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或者思維框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成效,不僅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當中得到驗證,而且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當中也得到了充分驗證。面對疫情,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對外合作和交流,形成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得到廣泛認可。
三、中國話語及敘事體系的特征
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或理論基礎)所決定,中國話語及敘事體系應當具有開放性、包容性與創新性的特征。
(一)開放性
中國共產黨在面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時候,秉持了開放性的特質,同時結合中國實踐經驗,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具有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又具有時代特征和開放性。
在當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開始擔負起更多全球治理的責任,并且努力攜手各國加快合作步伐,營造新的開放環境。面對中國自身發展的新態勢以及國際輿論的新格局,中國話語的開放是必然趨勢。我們應當及時調整對外傳播中的觀念和話語,警惕其中的封閉和偏狹傾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的引導下,對話語資源進行構建。既要堅持原則,敢于發聲,向世界表明我們的態度和立場,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講究戰略戰術,以大國心態從容應對,以和平理性贏得尊重。
(二)包容性
世界是復雜多元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評價同樣這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之所以作為世界和平發展的目標和愿景,被聯合國和安理會決議采納,就是因為這個倡議的包容性思維。
就實際工作而言,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媒體,都要注意克服自我封閉和自我復制,避免出現與大國氣度和責任不相符的小我意識。比如在抗疫當中出現過的自大言論,在信息全球傳播的當下,這種話語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對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努力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對外傳播當中做到兼容并蓄,不僅是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出發點,也是中國國際傳播理論建設的突破口和立足點。
(三)創新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應對挑戰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建設同樣如此。最近這些年中央政策在內政外交方面不斷推動新的舉措,立足于地區和全球戰略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念相繼提出。這些新思想、新理念,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也超越長期以來占據國際社會主體地位的西方思想體系和發展模式。這種超越式的發展格局,客觀上要求我們對外傳播主體進行創新探索,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本文為作者參加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委員會與同濟大學國家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研討會上發言的主要觀點摘要)。